时间:2018-10-18 作者:管理员 阅读量:8307
交通强国,装备支撑。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综合能力的有力展示,一个新的技术装备创造时代正应运而生。面向多式联运领域,在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到发展提速期的历史时刻,在众多企业重心转向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产业应用的方向发力节点,举办“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创新论坛(简称论坛)”恰逢其时。论坛于10月23-24日在武汉成功举办,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和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为期一天半的会议,260余人聚首江城,共议多式联运新技术新装备发展。
论坛旨在推进多式联运新技术新装备产业应用,通过技术装备的创新项目集中展示和对各项新技术的集成应用的深入讨论,加速多式联运产业实践变革。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洪义、国家铁路局运输监管司副司长董建民、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亚平、中国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武汉市物流局副局长王长青;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海平出席了论坛。论坛受到了各省交通厅,各地人民政府,各市经信委、工信委、交通局、铁路办、管委会支持并委派代表出席了论坛。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铁路货车、中铁特货、中铁快运、中铁铁龙、蒙华铁路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船级社、新加坡港务集团和上海港、天津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集团以及全国各地科研院校、社会各界媒体也委派了代表出席。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洪义致辞
“中国多式联运发展正在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密集;企业开展多式联运实践的行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活跃;各界对多式联运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说明我国已具备在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发展多式联运的基础条件。多式联运对于构建新型国际物流通道,优化我国运输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发展绿色交通,重构物流格局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些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多部门的连同部署推动及各地的积极推进落实,多式联运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产业实践不断升温,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铁路局运输监管司副司长董建民 主题发言《落实运输结构调整 支持多式联运发展》
他从铁路行业监管的角度,分析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简称《行动计划》)中对铁路运输的要求和铁路在未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中的作用和做法。第一,在用好现有铁路网的同时,按照中长期铁路网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路网的长度要达到15万公里。第二,铁路建设方面,到2020年,在货运量大的大型企业和园区,铁路要达到80%,新建铁路线也要达到80%。第三,提高铁路运输装备机械化水平、装卸效率、集装箱化率水平。第四,开发适合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内陆箱。第五,呼吁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加入国际合作组织。
中国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致辞
中国中车下属长江的集团在多式联运装备、冷链储运装备以及在铁路的重载都做了大量的创新,推出了系列化装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希望中车及下属的各个子公司再接再厉,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展示行业成果,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化项目合作,助力中车建设体系的构建,加大创新的力度,持续做强、做优现代物理装备产业集群,为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发展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运输结构,提供中车装备、方案和智慧。
武汉市物流局副局长王长青致辞
《行动计划》为多式联运发展指明了方向,武汉也将以此为契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和提升示范工程一期工程的运营规模和水平,加快建设二期枢纽工程、汉欧国际物流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二是拓展国际物流的突破。三是培育多式联运市场。四是加快推进多式联运装备技术进步,加快标准化船舶、车辆、袋装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研发快速换装的专业化技术装备,支持多式联运企业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
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海平,从技术装备研发背景、解决方案、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展望等三个方面分享了《创新驱动下的多式联运装备技术与发展》。
中国铁路货运重载技术及发展,创造了世界单条铁路重载铁车密度最高,增运幅度增快,包含高铁快递等在内的快捷货运技术发展也很快。下一步也许会推出一个新研发的大容积快捷货车。铁路货运装备应该是更加的轻量化更高可靠性、绿色环保等方向发展。中车长江公司一直坚持绿色环保,中国的运输规模和车辆的数量、周转都是世界级水平的,它的数据含金量比其他国家和市场会有更大的价值,只有信息化才能带来大数据的挖掘,中国铁路货运装备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信息化。中车长江公司多式联运装备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不仅可以加快多式联运的装备更新,提升物流效率,同时也是促进多式联运法规标准颁布实施,改善市场环境,推动制度变革的强力的推手。目前具体来讲我们瞄准了几个方向,一是公铁联运,目前缺少完善的公铁联运装备。二是货运枢纽快速转运的装备和高效专业机具缺乏。三是铁路、公路和水运,将来还包括航空,没有实现货运的无缝化连接,没有形成有机的网络。
中车长江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多式联运解决方案,一是公铁联运装备,二是集装箱智能站场。三是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铁路是最高效的运输方式,中车长江在以重载货运装备支撑大宗货物“公转铁”的同时,创新大宗货物集疏运配套设施技术方案,降低铁路运输两端物流成本,促进大宗货物向铁路转移。铁路站场的服务能力是支撑“公转铁”的基础,以站场一体化的方案推进铁路多式联运发展,以轨道+物流”的创新系统方案解决枢纽之间“连而不畅”的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更好的服务建设交通强国做支撑。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主题发言《多式联运创新发展路径》
李牧原副会长从三个方面谈了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创新发展,一是借鉴欧美等地多式联运较成熟的发展经验;二是关于多式联运转运模式的创新探索;三是美国阿拉米达走廊的启示。
多式联运装备需要三类装备,一是转运装备,解决快速的换装;二是运载装备,集装箱船都是属于运载平台;三是装载单元。转运装备,具备快装快卸的特点,可以优化场站作业,减少等待,实现甩挂从而提高人工效率。运载装备,追求轻量化、重载化的基础上,提高速度,追求共享,实现快速转运。装载单元,首先要实现全面集装箱化,然后提高载重量,增大容积量,自重更轻,最后要实现定位追踪、快速识别。
国内多式联运的发展创新,一要内陆市场的开放嫁接国际通道;二要解决物流效率的问题;三要调整运输结构。我国多式联运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内陆经济的发展,铁水联运的市场向腹地延伸,越往南国内的港口群腹地越深。随着经济形势转变,港口75%的货要超过500公里,铁水联运成了港口非常重视的一种运输方式。在国际通道建立当中港口的地位在变,就是一句话,港口正从物流节点向通道支点的转型。我们的装备体系也会形成新的发展推动力,技术装备的创新驱动,首先要从技术的创新,变成产品创新,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会引发管理创新,运营程序、监管程序、运营模式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系统。
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学东,主题发言《技术驱动装备,助力多式联运》
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把提升多式联运装备的技术研发能力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已成功研发的十多种箱型,填补了国内特种集装箱装备产业空白,推动了行业发展。
同期活动一:互动研讨
围绕“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创新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交流活动由李牧原副会长主持,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康凤伟、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金亮、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倞、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潘、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大连副总经理卓伟明、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主任联席会议秘书长处长罗凯作为互动嘉宾出席。
同期活动二:签约仪式
会上,作为最为抢眼的亮点,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与合作方及意向合作方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吉林省华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建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打造一汽物流供应链体系多式联运项目示范工程三方框架合作协议》,主要针对中车长江公司研发制造的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进行合作,三方将本着“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项目。合作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与签约三方共同促成,这不仅代表了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的市场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而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同期活动三:现场观摩
论坛同期组织了中车长江公司系列创新装备的参观活动。中车长江公司总经理张磊发出观摩邀请,与会嘉宾主要参观了试验研究中心、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多式联运装备、冷链储运装备、铁路重载装备、快捷运输装备,不只对新技术新装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后,很多与会嘉宾还与论坛主办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表示了明确的合作意向。
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创新论坛以“推进多式联运新技术新装备产业应用”为目标,来自冷链运输、LNG罐箱、智能追踪系统、多式联运装备的融资租赁、创新型内贸集装箱的应用等多个领域技术装备企业代表为与会嘉宾介绍了各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情况,全面展示了企业在多式联运提速期技术装备创新的热情,同时也丰富了论坛的内容。
论坛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就多式联运新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对物流降本增效的实际推动作用,中车长江公司的多式联运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对多式联运装备市场的带动作用等问题,向李牧原副会长进行了提问,共有约40家媒体对论坛的情况进行了报道。李牧原副会长将论坛概况为大势所趋、大开眼界、大有可为。她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源地,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技术装备企业,要抓住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速发展的契机,重点进行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制造,以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推动多式联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