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及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时间:2024-12-19   作者: 阅读量:427 

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

为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集装箱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集装箱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产业链稳定性,根据国家“双碳”发展和国际相关组织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结合协会对于集装箱制造企业、上游主要供应商和我国“双碳”先行行业的广泛调研,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基础

一是造箱企业开展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核算,通过降低能耗和清洁能源替代方式减碳。集装箱行业自发绿色行动已经开始,造箱企业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CFP)、环境产品声明(EPD)等方式,基本掌握了主要产品碳排放总量和来源结构。中集集装箱已开展所有标准干货箱、冷藏箱和常规特箱等12个主流产品的碳足迹核算。上海寰宇发布了20英尺干货集装箱、40英尺冷藏集装箱等产品的EPD。但从全行业看,产品碳足迹和EPD仅针对代表性批次产品开展,未覆盖主要箱厂,且未连续开展。中集集装箱、上海寰宇、新华昌等主要造箱集团通过对空压机、电焊机、电机等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集集装箱、上海寰宇布局光伏发电项目,推动清洁能源替代。部分箱厂已被认证为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

二是上游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步较早,为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算和原材料减碳奠定了较好基础。钢材是集装箱的主要碳排放来源,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推动下,绿色低碳发展起步早、基础较好。集装箱用主要耐候钢产品已完成碳足迹核算,钢铁行业建立了钢铁全产业链EPD 平台,公告相关产品的环境产品声明(EPD)。日照钢铁作为集装箱耐候钢材的主要供应商,通过ESP短流程绿色低碳集成创新技术生产绿钢。

三是下游航运业减碳进程加速,对绿色集装箱需求明显。2023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简称《2023战略》),明确到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比《2018年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中要求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50%的目标更加严格。马士基制定了2040年净零排放目标,其他主要国际班轮公司制定了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航运业的减排任务直接提高国际集装箱市场对集装箱的绿色要求。部分航运企业已经开始要求提供集装箱产品的碳足迹。

四是集装箱行业“禁油推水”成功实施,行业绿色行动已具备组织基础。2016年协会组织行业“禁油推水”行动,有效降低了集装箱行业85%以上的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成为行业自律的典范。“禁油推水”为集装箱行业共同破解行业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极大地提升了行业企业对协会的信任感,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      集装箱行业缺乏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一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愿景不明确。行业通过碳足迹核算,对于集装箱的碳排放量有了整体认识,但是对于降碳技术、降碳效果、降碳经济性等问题缺乏认知,难以科学制定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行业企业无法根据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本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从下游航运业需求角度,航运业在净零排放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对于集装箱行业的碳排放量和减排预期也缺乏认知,集装箱行业需要自行制定减碳计划和时间表,以掌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缺乏路线图和时间节点。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发布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愿景目标和路线图,明确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阶段目标和各阶段工作的重点方向。集装箱行业缺乏明确且具体的路线图,各个阶段的重点任务不明确,导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行业力量分散,行业优势资源难以高效配置。路线图和时间节点的缺失,也使得绿色转型的步伐难以被有效监控和衡量,影响了行业整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的节奏与效率。

(二)      集装箱行业缺乏特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一是行业缺乏碳足迹核算等绿色低碳标准。集装箱领域已开展的碳足迹核算主要依据《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PAS 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等通则类标准。但通则类标准只规定了确定碳足迹核算边界、取舍环节、数据质量等原则,并未涉及每个行业的具体要求,导致不同核查机构在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算过程中的计算方式、数据采集、核算边界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同类产品碳足迹不具有可比性。

二是行业尚未建立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和行业统一碳标签。集装箱行业已开展的绿色评价以绿色工厂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能源体系认证(ISO50001)等组织评价和体系评价为主,而对于集装箱产品的碳排放核算、碳足迹核查、绿色集装箱认证、碳排放管理等,行业缺乏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界定产品碳排放量高低。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碳标签,采购方无法准确识别低碳产品,行业低碳产品急需第三方背书。

三是集装箱领域的专用碳因子库尚未建立。由于集装箱领域的碳因子库缺失,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算主要从外部公开的碳因子库中获取平均因子,仅少数因子由已开展碳足迹核算的供应商获取。碳因子来源多且不统一,且碳因子库存在数据更新滞后问题,难以反映集装箱产品实际的排放量,导致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查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三)      集装箱行业缺乏清晰绿色低碳技术路径

一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径不清晰。集装箱行业绿色减碳实践主要聚焦在企业角度,集中在“点”上采取降碳措施。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与布局,未全面论证各环节降碳技术的可行性、实效性、经济性,整个行业尚未形成一套清晰、高效的路径来有效降低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总量。

二是上游供应商绿色低碳发展缺乏有效引导。集装箱上游配套的角件、锁杆、胶条、地板、涂料、标贴等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较为滞后。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刚刚起步,降碳措施滞后,尤其角件企业耗能较高。上游供应商的高排放会转嫁到造箱企业,阻碍集装箱绿色降碳进程。上游供应商承受了来自箱厂的绿色低碳发展压力,但受制于企业规模小、绿色技术能力薄弱、市场竞争等因素,尚未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工作目标

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为引领,建立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三大清单”和“五大标准体系”(“1+3+5”),形成集装箱行业自身的低碳发展路径和方案,实现集装箱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维持行业在全球市场可持续竞争力。

——围绕一条主线。为实现集装箱产品绿色低碳化,统筹绿色低碳发展与行业稳定、行业趋势和国家政策要求,形成《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愿景和路线图》,作为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统一行动纲领。明确绿色低碳各项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技术方案,扎实推动任务落实。

——形成三大清单。搭建集装箱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标准框架),形成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清单。从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协同降碳等方面识别减碳技术,形成集装箱行业减碳技术清单。梳理集装箱企业在绿色能源利用、绿色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环境影响、碳排放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形成集装箱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清单

——建立五大标准体系。加强集装箱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大力构建适应集装箱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围绕基础通用、核算与检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五大重点领域,建立集装箱行业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为集装箱行业开展碳足迹核查、低碳评价等提供技术基础支撑。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的原则,提升标准影响力和执行力。

四、组织原则

——协会牵头,合力推进。构建以协会牵头、行业企业配合、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多方集资、集智、集力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机制,共同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行动。建立由协会绿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以生产分会、安全和环保专委会、集装箱地板健康发展专委会为主要力量的绿色工作组。召开绿色工作组会议,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多方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工作落实。

——规划先行,重点突破。委派协会旗下弘景智库作为规划牵头编制单位,组织行业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共同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愿景和路线图》的编制工作。

——动态评估,阶段推进。建立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动态评估机制,根据行业发展总体要求、技术进步和阶段性工作进展等情况,科学优化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完善和细化相关目标、技术路径和具体任务,切实保证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绿色减碳技术等科学可行。

五、重点任务

(一)      开展顶层设计和专题培训,实现集装箱行业减碳目标“看得见、讲得清”

一是开展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根据我国“双碳”目标,上游钢铁产业低碳发展目标,下游航运领域的零碳目标等对集装箱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结合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和绿色技术发展水平,明确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合理划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阶段,设定不同阶段的减碳目标的关键指标,明确各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为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目标指引。

二是开展集装箱行业绿色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针对集装箱行业特别是上游供应商企业低碳工作相对薄弱、企业人员认识不足等问题,开展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专题培训。加强与钢铁、电力等行业在绿色低碳方面交流合作。通过展会、论坛、人才交流活动,搭建绿色集装箱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二)      建立标准和计算监测体系,保证集装箱行业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

一是建立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坚持系统推进和急用先行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标准框架,重点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建立集装箱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指导行业在此框架下开展标准编制工作,建立集装箱行业绿色标准体系表。合理划分各项标准的优先级,加快系列团标制定,优先开展碳足迹核查、碳排放监测等细则标准,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支撑行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是建立集装箱行业碳因子库。分析集装箱行业相关碳因子,分析已有的碳因子库的适用性。针对既有但不适用因子、缺失因子,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核算,建立集装箱行业统一碳因子库,提高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是建立集装箱行业碳排放监测体系。重视“源头治理”,强化“溯源式管理”,围绕集装箱制造和集装箱主要原材料制造两大环节,建立集装箱行业碳排放统计核查体系。研究建立行业碳排放计量、监测和统计机制,制定碳排放测量方案,建设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碳排放测量和监测系统,实现重点环节碳排放数据的可测量、可核实。

(三)      识别和应用绿色降碳技术,推动集装箱行业碳减排“减得掉、减得下”

一是识别集装箱行业绿色减碳技术。征集集装箱行业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替代、生产工艺改造、生产设备升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绿色减碳技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技术力量,共同论证相关技术的可行性、稳定性、经济性,形成集装箱行业绿色技术清单和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综合考虑降碳效果、实现难度等因素,确定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集聚行业优势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

二是引导企业应用先进减排技术。围绕集装箱制造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在节能降碳改造技术、绿色低碳转型技术、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先进原材料制造技术、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技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绿色产品研发推广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加快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加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提高行业在低碳能源供应、低碳原材料供应、低碳生产制造和低碳运输交付等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

(四)      开展绿箱评价和平台建设,引导集装箱行业碳市场“可评价、可交易”

一是构建绿色低碳排放集装箱评价体系。遵循LCA评价方法论,综合原料使用、能源利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环境影响等因素,明确绿色低碳集装箱的定义和内涵,建立绿色低碳集装箱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进步空间,对各项指标的核算边界、阈值、评价方法及流程等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和中国集装箱产业实际的绿色低碳集装箱评价体系。配套制定达标评定工作办法,有序开展绿色低碳集装箱的评价工作。拓展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为集装箱企业发布绿色品牌、绿色产品以及下游用户开展绿色采购提供系统科学依据。

二是研究建立集装箱行业绿色服务平台。研究建设行业绿色服务公共平台,实现行业产品碳标签、碳足迹证书、EPD证书等的注册、发布、验证等功能。推动平台与上下游数据的便捷交换与验证,为行业提供一个开放、便捷、公正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集装箱碳足迹测算、认证在绿色信贷场景中的应用。

(五)      推动行业国际交流和合作,提升集装箱行业碳工作“认可度、话语权”

一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升级。发挥协会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加快产品种类规则(PCR)、碳排放核查、产品碳足迹、绿色产品认证、环境产品声明(EPD)等标准的立项、制定和升级工作,积极参与集装箱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提升我国在绿色集装箱行业标准规范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二是开展行业绿色工作国际宣传和合作。利用集装箱多式联运亚洲展等国际平台,强化与国际海事组织、集装箱箱东协会和国际主力船公司等的交流,推动国际社会对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中国方案”的接受和认可,推动绿色集装箱国际化。支持和协助集装箱行业头部企业进入全球碳市场。

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      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工作以2025年为主开展。

(二)      工作目标

聚焦集装箱造箱企业和上游配套的角件、锁杆、胶条、地板、涂料、标贴等企业(1+6),以实现集装箱产品绿色化为目标,通过编制行业发展愿景和路线图、启动编制关键行业标准和碳因子库建设、进行绿色相关培训等,实现集装箱“从摇篮到大门”的低碳目标“看得见”、碳排放“算得准”、碳路径“讲得清”。

(三)      工作内容

一是编制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愿景和路线图。启动《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愿景和路线图》的编制工作,重点围绕碳减排愿景和阶段目标,绿色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集装箱范围界定和评价标准,绿色减碳技术路径识别,绿色产业链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以及融入碳交易市场等开展跨行业、分专题的调研和研讨,明确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工作路线图。合理划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阶段,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形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清单、标准清单和能力清单,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目标指引。

二是编制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标准。建立围绕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标识的相关标准规范。一是建设集装箱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要求。二是制定集装箱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支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三是建立集装箱产品碳标识制度标准,如温室气体排放量或减排量相关的标识标志、产品碳标签,以及低碳评价相关的标识标志等。

三是研究启动集装箱行业碳因子库建设。以《中国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愿景和路线图》为基础,分析集装箱行业重点领域相关碳因子,匹配已有碳因子库的适用性,针对行业缺失的碳因子,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核算。聚焦集装箱原材料、生产和交付等重点领域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研究启动建立行业产品碳因子数据库,形成企业报送和根据需要依法合规收集整理数据资源机制。

四是开展集装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修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围绕国家“1+N”双碳政策、相关标准、产品碳足迹、碳市场发展及碳资产管理等开展绿色低碳发展培训,提高行业从业者绿色低碳发展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后续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识认证、构建完善企业碳管理体系、共同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