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多式联运经营人推介〕深圳市中海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23-10-23   作者:管理员 阅读量:895 

深圳市中海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通”)成立于1999年,总部设立于深圳市前海自贸区,在国内分布有广泛的分支机构,在国际建立有全球代理网络。

中海通作为最早一批从事多式联运的经营人,已经实现全国网络化布局、全程多式联运服务。中海通现有多式联运业务依托50多个分支机构,20余条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腹地从沿海港口深入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等内陆,形成全国范围网络化布局,并通过与铁路、港口、场站、航运等多式联运参与主体深入战略合作,实现信息数据和运输资源的协同联动,单证和规则标准的互认共通,开创了以铁路集装箱为载体的“一箱到底”“一票到底”国际多式联运全程一体化组织新模式。

中海通以公铁联运和公铁水联运的铁路站场、无水港(内陆港)、沿海及内河港口等为核心枢纽,以市场辐射的腹地与枢纽相连接,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织网”的指导思想,深入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等内陆区域,积极建设“东西互济、南北互通、陆海联动、内外循环”的国内、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推动沿海、内河与内陆地区的互联互通,打通内陆货物出海、沿海货物入内的新通道,布局“多枢纽、多通道、全覆盖”的多式联运大物流网络,构建“枢纽集散、干支衔接”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全球的多式联运网络化运营体系,实现网络化、协同型多式联运经营人。

“枢纽、通道、网络”构成了多式联运的三要素。其中,通道建设至关重要,公铁联运、公铁水联运等都是通道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通道产品是多式联运经营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中海通在大量的多式联运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并深化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了通道产品设计理论和步骤,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多式联运业务增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创新开发多式联运通道和运输模式,通过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不断拓展多式联运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

以《通道产品设计理论》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产品流量”为导向,制定市场开发方案流程,以“细化分工、协同配合”为原则,以市场调研、数据分析、项目立项、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客户开发、产品测试、项目运营为任务重点在企业内部分工合作,实现业务分工与人力资源协同,先后打通了超过20余条国内、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创新研发了多条特色多式联运通道产品,广泛拓展业务辐射范围,通过精细化运营,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服务质量。这十余年来,以“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内外循环”这十六个字战略布局,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组织,具体地表现在:

东西互济、陆海联动:

中海通依托西北铁路枢纽站、华北铁路枢纽站、华中铁路枢纽站、长江沿线港口、山东港口、河南港口、湖北港口、湖南港口、江西港口、长三角港口、珠三角港口等等核心枢纽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构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多式联运大通道,实现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共同发展。这些通道对于促进内陆地区的贸易发展、满足当地物流市场需求、破解当地物流难题,链接内陆与港口的稳定、环保的多式联运联运物流通道,可降低进出内陆地区货物的物流成本,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南北贯通、陆海联动:

中海通通过丰富的客户资源,结合充足的场站运营经验,充分发挥合作港口优势,自2012年起先后与全国五大区域的铁路枢纽站、长江沿线港口、北方港口、东北港口、湖北港口、华南港口、华东港口等等合作,开通了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多式联运大通道;经过多方强强联手,将通道打造成面向社会的多式联运产品,配合以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前端及后端资源,全面提升产品业务能力和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稳定运行的、服务优质的多式联运通道。

陆海联动、内外循环:

中海通依托北方铁路枢纽站、国际班列集结点、过境口岸站、北方港口、长江沿线港口、长三角港口、珠三角港口等等,大力开展国际多式联运联运物流大通道建设,通过“国内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班轮+班列”、“内贸班列+跨境班列”的方式,实现全球绿色运输,为客户降本增效,先后开通了11条内外循环、陆海联动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使得国际港口和铁路站成为中海通全球多式联运网络布局的有效组成部分。

未来,中海通将继续通过构建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和掌控多式联运核心枢纽,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多式联运产品,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同时,我们也注重多式联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的多式联运专业化团队,巩固现有的区域市场并不断拓展新区域市场及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市场占有率。结合自主研发的多式联运数字化大数据平台,不断升级多式联运通道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智能化、移动化和平台化运营,提升企业劳动效率和数据化平台盈利能力,用技术驱动多式联运低成本、规模化地增长。

供稿 | 深圳中海通

校对 | 黄雨帆

审核 | 郝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