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强化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时间:2023-08-11   作者:李牧原 阅读量:4552 

李牧原在中国-东盟跨境供应链创新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2023年8月10日

一、  建立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的要求

建立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有以下几个背景和要求。

1.    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正在强化

全球供应链是以产业链为依托,以物流链为纽带,以国际贸易规则为话语权的复杂体系。全球产业链的构建是建立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贸易规则等关键要素基础上,而供应链构建既需要产业链为依托,更需要物流通道能力和供应链韧性来体现。

参与全球供应链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全球化的运输与物流体系作为供应链的关键资源。国际物流通道应该成为国际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通道是保证供应链畅通高效的路权问题,无路权的供应链是脆弱的,无韧性可言。

疫情后时代,我国政府对供应链韧性更加关注。中共二十大提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任务要求,物流产业要补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是物流行业要承担的使命。供应链安全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

2.    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形成

近些年,我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处于快速增长时期。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2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6.52万亿元,而西部陆海新通道启动之前的2016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为2.98万亿元人民币,六年间双方贸易总额增长超过100%。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产业链合作具备几大优势条件。一是东盟国家成为国际产业链布局的核心区域。众所周知的原因,全球产业链布局开始呈现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的特征明显,产业链布局的空间距离变短。中国与东盟地区或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东盟国家作为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合作的核心区域,其发展符合了当下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再布局趋势特征。二是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外贸互补性不断加强,依存度持续提高,能够形成相对平衡的贸易结构。虽然东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其对中国贸易的共性特征比较明显,如对中国出口市场的替代能力逐步增加。三是RCEP的生效为中国-东盟及亚太地区多个国家之间构建了一个开放度更高、贸易更自由、规则更统一的经济区域。

3.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际物流通道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年间,我国国际物流通道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内陆城市从传统国际物流通道向东看,到中欧班列向西看,再到陆海新通道向南看,完成了国际物流通道多元化的布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作为联通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和东盟的重要经济走廊,通过陆海联通、跨境铁路联通等运输方式,在快速联通中国西部和东盟地区具有天然优势。陆海新通道是集交通通道、物流通道、经贸通道和数据通道为一体的“4D”型经济走廊。

广西作为国际陆海新通道的发起方之一,在过去六年间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北部湾港从通道建设前的每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不足200万TEU,上升到2022年的702万TEU,成为中国港口增长的第一名。

4.    陆海新通道正在成为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铺轨工程

陆海新通道对于深度挖掘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潜力、扩大各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我国快速成长的内需市场,将给东盟国家带来新的贸易机会。陆海新通道构建起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和东盟国家之间新的物流网络,实现通道沿途的产业要素的重构、贸易格局的变迁和新型服务模式的形成。

陆海新通道是保证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布局变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依然能继续繁荣的关键,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铺轨工程。

二、以陆海新通道推动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几点建议

1.    形成西南“新湾区”港口群有序合作新局面。

中国西南沿海港口群主要包括北部湾港、洋浦港和湛江港等,这些港口长期独立发展。越南海防港已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大港。随着国际资本布局东盟,海防港成为越南增速最快的港口。充分发挥港口集群优势,形成北部湾沿岸港口的资源互补与分工合作,将极大提升通道沿线的物流效率。

2.    积极拓展面向东盟市场的境外物流网络

面向东盟的网络建设主要针对两类物流节点。一是与东盟港口的合资与运营。东盟地区港口众多,但除新加坡港是国际枢纽港外大多数是区域枢纽港或喂给港。积极利用我国已有的东盟港口合作网络,或采用资本共建、运营共管等紧密方式,或采用加密航线、物流协同的合作方式,或完善和补强临港物流和临港产业的聚集能力,对贸易便利、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会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建立与东盟地区内陆港的紧密合作。东盟地区的内陆港主要集中在东盟地区的国际产业集群城市。

3.    补强中国西部地区陆域物流网络要素

西部陆海新通道陆域网络要从临港物流建设、内陆港建设、国际陆海快线几个维度多向拓展,形成覆盖通道沿线的陆域物流网络。一是丰富临港物流市场要素,依托国际枢纽港、门户港建立临港物流基地,临港物流基地要积极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形成新的临港经济区。二是强化内陆港物流服务能力,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中、东两条主线和成渝双城城市圈进行内陆节点布局。三是改变西部内陆节点独立发展方式,形成沿通道的干支结合服务网络。四是在通道延展区形成节点布局,与中欧班列、中蒙俄通道贯通。

4.    加快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化合作能力

西部陆海新通道从起步到发展得益于中国西部地区联合构建的物流组织化体系,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国际化的物流组织体系,需要加入更大范围、更多元素的国际化资源,其中包括国际化的港航资源、贸易资源、关务协同资源、多边和双边协定的外交资源、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技术资源等。这些资源的融入将在技术应用、产业带动、空间布局三个维度全面提升通道的组织化能力。

伴随中国-东盟经贸形势的变化,应将通道建设的重心回归到深化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这一战略导向上,将中国的内循环与东盟地区的合作统筹兼顾,给予东盟市场更多优先级。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